膝琴,又是为幼童所备。少年儿童的身体尚未发育完成,身高不够,双臂较短,手指亦是短小柔嫩。一米二三的常规琴弹久了,不仅吃力且伤手。膝琴的长短,完美了解决了这个问题,七八岁的孩童弹起来也毫无压力。倪琴的膝琴系列面世这两年来,我们跟踪咨询了很多使用倪氏膝琴的小朋友及家长,反馈都很好。孩子收到膝琴时,有了自己专属古琴的感觉,因此更加细心养护、用心弹奏。而家长,也无需担心孩子练琴过久,手臂疲倦劳累伤身体。同时,一家人出行时,还可以带上膝琴,游山玩水,在山水之中抚奏琴曲,乐山水之趣,美哉。弹奏古琴的过程也是一种净化心灵的过程,让人心情愉悦。江苏古琴音乐
古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首先,古琴的音色悠扬、淡雅,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中庸之道”,即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其次,古琴的演奏技巧强调“意境”的表现,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此外,古琴的曲目多与历史、文学、哲学等相关联,如《高山流水》、《阳关三叠》、《广陵散》等,这些曲目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蕴含了深厚的人文精神。古琴的演奏技巧古琴的演奏技巧主要包括右手拨弦和左手按弦。右手拨弦多使用食指和中指,以指甲甲尖拨动琴弦,产生音符;左手按弦则多使用大指和食指,以指肚按压琴弦,控制音高和音色。南京古琴打谱亲斫系列倪琴选材皆选自百年以上珍品木材,更有孤品琴材出自明清时期。
右手拨弦等动作。而古琴的音色则因为演奏者的技艺和情感投入的不同,产生出种种不同的色彩。轻拨时,音色清幽淡雅,如泉水流淌;重拨时,音色浑厚深沉,如雷鸣般震撼。古琴不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文化的载体。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古琴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许多文人墨客都以琴为伴,用琴声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心境。孔子、庄子、荀子等哲学家也都与琴有着不解之缘。他们通过琴声,传达出对世界的理解和人生的追求。与此同时,古琴还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在中国古代,弹奏古琴被认为是一种修行,一种对自己内心的洗涤。通过弹奏古琴,人们可以进入到一种清净无尘的状态,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这种修行方式被很多文人雅士所追捧,他们把古琴视为自己精神生活的必需品
倪琴分类依据:不同的材料等级和不同的制作。因为各个等级的琴材材质都有紧实和松软的区别,相同等级的琴材里有的琴材比较坚硬、比较重,有的琴材比较松软、比较轻。相同等级的琴材,材质较紧密的琴材,制作出的琴的声音紧实、清越一些;材质松软一些的琴材,制作出的琴的声音松透、浑厚一些。倪琴的各个等级的特点:由于不同等级的琴材材质都有紧密和松透的特点,所以实际上每个等级的倪琴中都有不同风格的琴器存在,但是不同等级的相同风格的倪琴,由于材料、做法等不同,声音还是有差别的,这是倪琴各个等级的特点的共性和差别的原因。弹奏古琴需要坚持长期练习和不断反思,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水平。
诚然,古琴文化艺术自晚清以后经历了诸多的磨难和不幸,但也受到很多有识之士的拯救和提倡发扬,于是有了1917年的王燕卿古琴进入高校教学、1919年苏州全国性的怡园琴会、1920年上海晨风庐琴会等历史性事件,当时各地琴社组织纷纷兴起,古琴在民国初年进入现代以后,呈现出复兴的势头。可惜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由于*****和内战,古琴艺术又趋萧条,濒临灭绝。到建国初期,全国琴人不足两百人。六七十年代的**期间,古琴被作为“四旧”,再次遭到摧残。“千家寥落独琴在,有如老仙不死阅兴亡。”**结束以后由于***环境的改变、**的重视、传统文化逐渐回归,以及古琴强大的生命力所致,八九十年代,古琴艺术又在逐步地发展着,到九十年代中期,全国琴人已增加到千人以上。音乐界的一些人士对当时古琴的现状熟视无睹,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其论点在琴会上遭到批驳也在情理之中。熟悉倪琴的人都知道倪琴的音色分类有清越与浑厚之分,音质有松透与紧实之分。宁波古琴琴谱
古琴属于低音乐器,再配上舒缓的节奏,干净沉稳的音色,甫一奏起,便会将听众带入无限的属于自己遐思之中。江苏古琴音乐
至于不同风格的琴器适宜弹奏哪类琴曲,在倪琴往期的文章中均有叙述(参考文章:是我,我又来买琴了),琴友可参考理解。不过从松透到紧实,浑厚到清越之间有很多种状态,想要清晰地分析出自己的琴器属于哪种风格,还需要多弹几张古琴,多学几首琴曲来识别。需要明白的是,搞清楚琴器风格的分类只是让琴友们可以比较大化的发挥出琴器的演奏功用,而不是局限自己——某类琴器只能演奏某类琴曲等等,陷入较为狭窄的思想内。利器在手而不知道如何发挥出它的比较大功用,这对器物而言,是不尊重的。来试试吧,根据文章内所传授的方法,去探索下自己的琴器,找出**适合它的演奏技巧。江苏古琴音乐